24
2023
-
01
【京府文苑】王霞丨憶年關(guān)
憶年關(guān)
年關(guān)將至,卻不經(jīng)意間,回首起童年往事,伏案提筆,鍵盤敲擊,寫下年少時自己對過年的記憶,回味小時候年的味道,重溫那時暖暖的年俗。
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一到,春節(jié)便正式進入了倒計時,父親母親會變得越發(fā)忙碌起來,祭灶、掃塵、備年貨……一鍋鍋熱氣騰騰的饅頭連帶著蓋簾,被送到院子里的置物架上,零下二十幾度的天氣,饅頭的熱氣映著潔白的雪,晃得人睜不開眼,趁著饅頭還沒有凍住,抓起一個就開跑,一邊啃饅頭,一邊打雪仗,日子過的好歡樂。
人們趕集置辦年貨的腳步也是匆匆忙忙,趕集的人兒也多了許多,大包小包往回拎,不管條件好壞,都憋足了勁,要犒勞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。那時候由于條件限制,東西怕壞,得想個方法,讓它保鮮,放在地窖里的,挖個坑埋在土里的,遇著下雪天,可樂壞了鄉(xiāng)親們,雪地里就成了天然冬藏食物的最正確選擇。
年貨算是置辦好了,又得忙活著清理、清掃屋里屋外的衛(wèi)生,犄角旮旯,房前屋后,里里外外都得精心清理,老家俗稱“掃舍”“掃灰塵”,也許就是想掃去一年的倒霉,期盼來年的順順當(dāng)當(dāng)吧,這是多么好的寓意!在我小時候,家家戶戶都是土坯墻,而父母也為了迎接新年,把黃土和成水漿,粉刷在土坯墻的四壁,滿院子散發(fā)著一股泥土的清香,屋里屋外顯得干凈了許多,春節(jié)的氣氛也漸漸開始升溫。
接著就是開始煮肉,炸油糕,蒸饅頭,掛面,掛粉條,準備過年的食材。農(nóng)家小院,村里四處飄溢著肉的香味,年的味道,有了幸福的年味。
一切都準備就緒,就等著年三十的到來。除夕的太陽剛剛升起,我就被父親從被窩里拎了出來,洗臉吃飯過后,開始迎接我新年的第一項任務(wù)——貼對聯(lián),我端著漿糊盆,父親拿著刷子和對聯(lián),一大一小就這樣奔向家里的每一個門口。在極度寒冷的天氣,貼對聯(lián)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,一旦漿糊凍在門垛上,對聯(lián)是怎么也粘不上的,于是我站在遠處,看著父親用刷子快速的刷上漿糊貼上對聯(lián),然后問我:“正著么?正著呢”!由于溫度太低,所以每次就只能拿貼一副對聯(lián)的漿糊,來來回回幾次,對聯(lián)終于貼好了,看著貼好的對聯(lián),心里格外高興。到了晚上人們開始放鞭炮,請門神,全家其樂融融,圍坐在一起,品著年夜飯,拉著家常,說著家里幾年的變化,憧憬著來年的美好。守歲到了后半夜,老人們把早早準備好的紅包發(fā)給晚輩,雖然都是五毛、一塊的,也是他們對下一代的愛和期盼,圖個吉慶,祥和。而母親也早已把做好的新棉襖、棉褲和外套放在炕頭,就等著初一早上給我們換上,雖然是粗布做的,也是母親一針一線的辛苦,里邊填充著上好的棉花,也是貼心的溫暖。
而我最喜歡除夕晚上和好朋友拿著燈籠出去玩,因為那是屬于我的“高光時刻”。別人的燈籠都是在罐頭瓶里面粘個蠟頭,而我的是父親木匠,用木板材料做出了漂亮的木葉燈籠,點燃紅燭,朋友們都羨慕我的燈籠。可兒時的我并不知道珍惜,玩著玩著就忘了,燈籠也就被燒著了。可每一次的闖禍都因聽到那么一句“沒事,爸爸重新給你做一個”的話而心里暖暖的。
初一拜年,初二訪親,從除夕到元宵,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樂趣。到了正月十五,過年的氣氛到了高潮,人們開始踩高蹺,扭秧歌、搭臺唱戲,逛廟會,吃元宵,祈望生活吉祥如意,團團圓圓,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盡情嬉鬧,來趕走過去一年的疲憊,表達自己對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向往。我每次玩到精疲力盡,我都會賴在父親的背上,父親背著我邊走邊說:“姑娘,把手放在爸的脖子上”。我會很聽話地把手伸進去,父親的腿好長,背好暖,而回家的路好遠……
現(xiàn)如今,我已是孩子的母親,記憶中的年味,無論時光如何變遷,兒時年的味道總是伴我一路成長,那綿綿的醇香,總是讓我回味。雖然現(xiàn)在過年的禮節(jié)越來越少,但每次貼春聯(lián)的時候我也會讓孩子參與其中,我也會問上一句:“正著么”?遠方的煙火,兒時的記憶,遇有難過的事時,總會聽到一個聲音:沒事兒,有爸呢……